所在位置:联系我们
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
2016-03-30 作者:文木 来源:编辑部 浏览:21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目前,全世界大约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这一数目超过了世界语言总数的1/3,也比十多年前发布的濒危语言数量增加了好几倍。有调查显示,我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千人以内的有20余种。上述千人以内的语言,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例如:满族虽然有数百万人口,但满语仅仅有少数老人使用。世居中国北方的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在语言环境中都存在着因为没有本民族文字,年长族人自然减员,青年人和幼儿缺少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环境和条件,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濒临流失的危机境况。倘若这些民族语言流失后,国家相关部门设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门类(如: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赫哲族的伊玛堪、达斡尔族的乌钦等)都将丧失了存在和传承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认知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样也是国家的重要口头非物质遗产,保护濒危语言,是世界的责任,是本民族无可漠视的责任,也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者的职责。为了更好的发展、拓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途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汲取诸多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保护研发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载体作用,研发一个具有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网络保护平台,把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通过现代网络高科技手段,抢救性、永久性地传承、保护在世界语言宝库中。这是一项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科学探索和创新努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个功在千秋的科学构想,黑龙江省民委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与有关民族教育科研部门沟通,积极探索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新方式,初步计划在我省首先研发《黑龙江鄂伦春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系统》。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使用鄂伦春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语言文化,2015年夏季,黑龙江省民委召开了鄂伦春族语言教材专题研讨会,组织鄂伦春民族文化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大兴安岭、黑河、伊春等地区民宗局局长,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对鄂伦春族语言文化传承、保护方式、方法进行了研讨。与会者认为,根据鄂伦春族语言文化保护形式和内容的需求,早日研发出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平台《鄂伦春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网》,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创建超越时空观念,为群体共学或有个性化研究需求的人员,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交互式学习平台;以FLIS动漫的形式将鄂伦春族日常用语、生活用具、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都生动活泼的演示出来,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为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传承保护课题,填补一项科研空白。与此同时,与会者期望这个网络平台,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习、研究人员的参与性、增加学者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辅助各地区鄂伦春族学校学生的课外学习。使抽象、难懂、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习者理解,给传统的学习方式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学习平台的吸引力和实用功能。与会者真诚地期待,在黑龙江省民委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下,一场革命性的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创新工作,必将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历史性的成功,定会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针对中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濒临流失的现状,利用现代互联网高科技手段,开展深度发掘、积极抢救、完整传承的网络保护方式,利用既有的《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平台,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把我省其它人口较少的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逐步完善、深度研发、永久性地传承、保护下来,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民族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