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民俗工艺
国家级兽皮技艺传承人--孟兰杰
时间:2016-04-06 作者:北方民族 来源:编辑部 浏览:25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鄂伦春族狍皮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孟兰杰专访

   大山的女儿

撰稿: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员 刘杰

画外音:

茫茫兴安岭,犹如大自然馈赠的巨幅山水画卷,铺就在祖国遥远的北疆,在茂密的大森林中,如果没有与之和谐共生的鄂伦春,就会缺了一抹温情和色彩,少了一种神韵和灵性。

鄂伦春是兴安岭之魂,他们崇尚自然,爱水、爱山、爱花草树木、爱飞禽走兽,他们敬畏自然,生灵万物成为民族祭祀的图腾。古往今来,勤劳智慧的鄂伦春人与兴安岭依存为伴创造了许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民族特色的剪皮造型艺术。在诸多手工艺制品中,狍兽皮技艺尤为精湛,构架着狩猎民族山岭文化的载体,代表了人类多元文化中的一种类型,是一部没有文字却蕴含精典的史书,珍藏在兴安岭绿色的宝库中。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妇女创造的一种十分独特的手工艺术形式,它反映了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这种技艺之所以能够历经冰雪寒霜、世代传承,猎民们说,是大山赋予了鄂伦春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兽皮技艺。

为了传承与保护鄂伦春族兽皮技艺,比较全面、系统、详实的记录这个濒临流失的珍奇文化印记,我们来到小兴安岭北麓,茨尔滨河畔的“乌力楞”,探访久负盛名的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大师孟兰杰……

她,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国家级狍皮技艺传承人孟兰杰老人,孟兰杰1948年11月出生在大兴安岭呼玛县新立屯一个游猎世家,从小在父辈山林生存本领的熏陶下,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了父辈艰险的狩猎生活与母系艰辛的兽皮和狍皮制作过程,童年时就开始了她的狍皮技艺生涯。人们都想知晓她的生长轨迹,聆听她讲述大山的女儿童年趣事……

孟兰杰(同期声):

    我叫孟兰杰,5岁的时候赶上鄂伦春族下山定居,随父亲搬迁到刺耳滨河边的新生乡。我有两个哥哥,我们一人差三岁,我10岁时上小学,15岁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帮助父母干活。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爸爸给我做了一个熟皮刀,木头的,中间夹个铁条。让我跟继母葛喜花学习制作兽皮制品,给家里缝衣做袜,补贴生活。我十几岁就掌握了熟皮子、缝制一般的兽皮活技艺,你看,这是我父亲送的那把刮皮刀,六十多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手拿熟皮刀的镜头)

画外音:

孟兰杰告诉我们,1953年父亲带着他们三个孩子下山到了刺耳滨河边的新生乡和一位善良的鄂伦春族妇女,一起开始了新的家庭生活。……她翻阅着已经黄旧的老照片,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庞,那一对对深邃的双眸,引起她对往事的回忆。【乐声中,孟兰杰翻看着老相册】

画外音:

孟兰杰说,她的启蒙老师就是她的继母葛喜花,一位聪颖、贤惠的鄂伦春族妇女,做得一手好活儿,这些精湛的手艺是跟她妈妈吴明葛燕学的。继母性格不太好,跟她学做活时,因为偷懒不认真,气得她用针扎我的手,急眼了还用牙咬,为的是叫我长记性。在村里,她的活儿好得出名,十八岁结婚前自己做的婚袍可好看了,现在还在新生乡“岭上人展览馆”摆着呢!她的皮花剪得非常好看,过去她没剪完的花样子,我一直把它留到现在,也是个念想。

孟兰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继母给别人做狍皮袜头的情景。“当时供销社收购质量好的三元一双,质量差点儿的两元。我也帮着缝,她在前后两边牵上,我就把转圈缝上。慢慢地我做活的手艺就熟练了。几十年来,我的狍皮制品做出了名,大家见到我都叫我孟老师呢!”(爽朗的笑声或有憨笑的镜头)

画外音:

随着弃猎从农,兽皮技艺逐渐失传,孟兰杰现在是鄂伦春族仅有的几位狍皮制作能手之一,她博采众长、技艺超群,是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畜牧、狍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经常为亲戚朋友制作套裤、皮袍、巴掌、皮褥、手套、烟口袋、背包等生活用品。并为新生鄂伦春族岭上人展览馆、瑷珲展览馆制了男式皮袄、背包等狍皮展品,还有多幅制品被省、市博物馆收藏。她的熟皮技艺精湛,手法传统,熟制的兽皮皮质及其柔软,特别是把濒危的传统熟皮技艺,狍筋线的制作技艺,及剪皮花的技艺保存下来,剪皮花是她的绝活,在几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中,她的技艺堪称首位,是远近闻名的狍皮制作大师。

画外音: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独具匠心的特色鄂伦春族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天气和狩猎生活缝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穿戴起来非常暖和。狍皮衣,鄂伦春人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非常精巧别致。(手套帽子鞋子)

孟兰杰如数家珍般的为我们描述着狍头帽、狍皮手闷子的制作方法:做皮活儿得先熟皮子,刚打着狍子就得扒皮,拿回家就把狍头皮子剪下来,晾干先用狍子肝沤,把肝煮熟,碾碎,泡水,然后刷在皮板上多刷几遍,湿乎点,把皮子卷起来沤上,皮子沤透了,就开始用熟皮刀和刮皮刀熟皮子。刮皮刀是铁的,是利用使用坏了的打羊草的?刀,截掉两头就做刮皮刀,刮一遍熟一遍,刮一遍熟一遍,一直到皮子干了,软了,就可以做衣裳了。

    你看,去年冬天我们为黑龙江省非遗中心缝制的狍头帽子就是先熟皮,用煮熟的狍子肝碾碎泡水,刷在皮子上沤上,沤透了就刮、熟到软乎了就做了。狍头帽上的眼睛我们用黑皮子缝上,远瞅就像真狍子一样。(狍头帽若干画面)

你看我们现在做的这个长筒狍皮手闷子,鄂伦春人叫“考胡鲁”,是打猎时用的手套,大拇指和四指分开。用厚毛狍皮做,把一块长方形皮子一头剪成圆形,抽成像靰鞡头一样的褶子,做成手背;再缝上一条皮子作手心儿;在这条皮子上做一个大拇指套缝上;手掌心儿横着开一道口子,再在前边另缝一块皮子把它盖住,戴的时候把皮筒套在衣袖上,用皮绳系住。“考胡鲁”平时四指在一起,开口盖着、抽紧了,可也可以用皮条做成抽口。猎人们冬天狩猎最喜欢带这样的手套。做一副“考胡鲁”得用半张狍皮呢,手背上都绣花,有的母指背上也绣,手背绣花的要做三天,不绣花的也得做两天。能戴两三年。五指手套,五个指头全部分开,劳动干活时戴。五指手套有用“红杠子”狍皮做的,也有光板皮做的。除狍皮外,还有犴皮、鹿皮的,有的里面还衬上猞猁皮和灰鼠皮。手背和五个指头上都绣上花纹儿。我按着样子绣好,裁下来,连起来就行了。五彩丝线绣的红花绿叶可好看了(长筒狍皮手闷子的制作若干镜头

画外音

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很有保护价值。现在,能够掌握狍皮技艺的老人已经不多了,如果再不加强保护,恐怕不用多久,人们就不知道狩猎的鄂伦春人是什么样子了。再说,研究鄂伦春族文化,已经看不到狩猎场景了,只有狍皮兽皮制作过程还能看出过去狩猎生活的缩影。可以说,这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根据,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另外,狍皮技艺和狍皮制品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活跃民间手工艺活动,开发旅游业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孟兰杰向我们介绍做各种兽皮衣服、鞋帽和物件,都得用狍筋线、鹿筋线和犴筋线缝。犴筋搓出的线可长了,狍筋线短,打到狍子后,先把脊背上的两条筋膜剔下来,放到通风的地方晾干,找一段粗圆木作砧子,一只手握住干狍筋的一头放在木砧上,另一只手用木棒(人们制作专用的木槌)捶砸狍筋,一边砸一边不断地翻转狍筋,短小的碎肉、渣、沫都往下掉,最后只剩下一根儿一根儿的筋丝儿,然后搓线。要粗的就多搓几股,要细的就两股,做皮袄、其哈密、套裤都用粗线,非常结实耐用,皮子穿坏了线都不开。(缝制中的若干镜头)搓线的环节很重要,搓不好就瞎材料了。搓的时候坐在地上、炕上都行,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和二母指捏住两根筋丝儿的一头,放在小腿上,用另一只手掌在小腿上把两根筋丝分别上劲儿(搓捻),再合起来上劲儿就成了一小段线,要用长的,就再续上两根筋丝接着搓,这种线结实,衣服穿坏也不会绽线。【插入线的有所区别的同期】孟兰杰还向我们展示了缝制兽皮采用的几种针法,象锁链法……等等,都具有独特的缝制技巧。【针法的介绍】

画外音:

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人在长期的艰苦的游猎生活中产生的,体现了鄂伦春民族的原始生存状态。兽皮也是全人类儿时的襁褓,这一人类早期的文化形态,在地球上基本消失之后,被鄂伦春等几个人口较少民族传承下来,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活化石”,其人文价值不言自明。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资源,狍皮制作技艺为其生动的表征和活态诠释。

孟兰杰告诉我们,她这么多年做的最多的是套裤。    就是两只半截裤腿,套在皮裤的外面保暖,还能保护里面皮裤用“红杠子”狍皮和小青毛皮制作,得用一、两张皮,差不多得做两、三天,套裤上下都缀皮绳,穿的时候上边皮绳系在裤腰带上,下边的系在靴靿上,冬天可以保护其哈密(靴子),套裤用的时间最长,现在还有人穿着骑马、骑摩托玻璃盖儿不凉,还抗剐能穿一年。

孟兰杰说,狍皮子捏起来挺厚的,缝针得带好使的顶针。小时候,别人用日本鬼子的子弹壳给我做了一个,用锉锉开上面一头,拿掉里面的钢钉,外面是铜的,我手指头细戴着可好看了。40来岁时哥哥又给我做了一个铁的,也挺好看的让我丢了。你看(顶针的特写)这个是我自己做的,是铁的,我用斧子剁的,揻不动就找别人给揻一下。过去的大小兴安岭,雪大天冷,鄂伦春人都穿狍皮,只有穿狍皮兽皮才能扛得住寒冷。在山里打猎,离不开狍皮,穿着狍皮乌拉,狍皮套裤,走在没膝盖的雪地里,也不会带进雪的,又轻又暖,狍皮大衣扎上腰带既保暖又不怕树枝子扎。

画外音:

提起兽皮和狍皮技艺,孟兰杰这个不善言辞的老人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着狍腿皮靴的缝制工艺:

狍腿皮靴鄂伦春话叫“其哈密”。就是用狍腿皮拼靴靿,毛朝外,狍脖子皮做靴底,男女老少都可以穿。一双靴筒,大人穿的用16条狍腿皮,小孩的用12条;一只狍子的脖子皮可做一双靴底。狍脖子皮柔软轻便,做成靴底,走在雪地上声音小,打猎时穿上,遇到猎物下马利索,又不容易惊动野兽,特别是公狍子的脖子皮,特别厚,暖和耐磨。里面再穿上狍皮袜子,再垫上“乌拉草”,再冷的天也冻不坏脚,轻巧保暖,在冰天雪地里奔跑特别方便,我们打猎的人都特别喜欢穿。

孟兰杰接着为大家讲述了缝制狍皮制品的选料、用料和样式设计。她说:皮被、皮褥子用料很多的。做狍皮被的皮子是大毛的,就是春节后打的狍子,皮厚毛长,特别暖和薄被是用夏天的红杠子狍皮做的。双人的用8张狍皮,单人的用6张;周围用染成黑色的狍皮镶边【插入染色手法的同期】

孟兰杰还向我们介绍了做长袍技法和要领“做长袍需要六、七张皮子,短的四、五张,一般两三天就能做好了。我家老伴穿着我做的皮活,人家看着好看伸手就要,别人要他就给,我做了好几套皮袄套裤都让他给送人了。我做的一套男长袍和我妈结婚穿的那套,现在我们新生乡岭上人展览馆收存呢!我曾经给瑷珲区文体局做了一套皮袄,长的短的都有开气儿。男的前后开,女的旁边开,开气的边沿用皮子包上。为了好看再剪一些皮花,染上颜色再缝上。前胸的花也是为了结实。

【插入同期声】……狍子屁股的皮薄,就是长白毛的那个地方,爱坏,还紟不住线。补上一溜儿皮子就结实了,皮子剪成有牙儿的,像一个个小山样的前后都补上。

画外音:

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鄂伦春族人特别是妇女还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些物品不但轻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纹图案形象逼真、美观大方。

剪皮是鄂伦春族妇女创造的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利用桦树皮和兽皮剪制成人物、动物等形象,作为儿童的玩具;为了使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四角美观、耐用,还剪制一些图案,用狍筋、鹿筋线缝上,成为一种艺术装饰品。神话故事、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装饰图案等是剪皮艺术的题材。剪皮艺术反映了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

鄂伦春族人把雕绣艺术作为他们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制作技巧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水平。鄂伦春族妇女从讲究美观的角度出发,在他们的很多皮革制品上都要饰以刺绣。刺绣的范围,主要是在阿文(皮帽)、苏恩(皮袍)、阿拉木西(皮套库)、卡皮参(皮背包)、乌塔罕(皮口袋)、萨勒巴齐(皮手套)、卡巴达拉嘎(烟盒包)、等衣物以及马褡子、鞍韂子上。经过刺绣的不少皮革制品,有的已经超出了实用价值而变为高级艺术珍品了。(各种剪纸、刺绣作品镜头,去年冬天博物馆里拍摄的画面)

孟兰杰饶有兴致的说起了花纹、刺绣、剪纸图案,大概有那么四种:一是团花纹图案;二是两方或四方连续图案;三是角偶花;四是单独存在的独立花纹样……

 鄂伦春独特的纹饰和刺绣技法:一些图案大多是自然界中经常看到的事物,经过美化,一朵盛开的花朵,一只采花的蝴蝶,一只奔跑的袍子等等,美轮美奂。鄂伦春族妇女平时把山林各种野生花卉的形状都记在心里。在绣花时,这种印象的积累便发挥了作用。绣花时,采用的是贴花的方法,就是先剪后贴。鄂伦春人在服装上绣出美丽的图案。而且,绣的花色品种类别丰富,有山上的花草、天上的云霞、水中的鱼虾。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山林中,在与外界没有来往的环境里,在生产、生活丰富的实践中,鄂伦春妇女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使之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

画外音:

孟兰杰告诉我们,这些年,省非遗中心要她们会做兽皮活的老人,把濒临流失的狍皮手工艺传承下来,利用各种办法和形式,组织年轻人学习狍皮技艺,使鄂伦春族传统的兽皮文化,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孟兰杰说,我一直希望自己家有人能接我的班,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我女儿、孙女从小就跟着我学兽皮活,女儿张丽已经学会了熟皮子,缝包,缝花,这远远不够呀!需要更加刻苦的学习、磨炼。最近几年我们乡里又有几个愿意跟我学的,像关红英她们几个已经学得挺好了,进步很快,一些不太复杂的活,都能独立完成了,看到她们的进步我很高兴,感觉到狍皮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大有希望了!

关红英【孟兰杰的学生省级传承人】下以的内容都采用关红英的采访同期:…… ……

“去年夏天孟老师连续培训我们三个月。我们租了一个房子做传习基地,又找了一个房间熬狍子肝,孟老师从来没有怨言,狍子肝没有,她就从自己家里拿出来用。给我们讲课时非常幽默,教大伙学技术很有耐心。教学中她经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熟皮子沤狍肝的镜头,去年冬天拍摄的一些场景、今年拟拍摄的学校培训场景……)

关红英说,我们培训班的学员都很敬重她是个心灵手巧的老师,做皮袍,剪皮花,熟皮、缝制样样都好。村里猎民大部分都穿过她免费做的皮活。她做的东西很多被博物馆收藏了,在新生乡建立的原始部落民俗园,有一项民俗表演活动,经常请孟老师去表演技艺,一个夏天都几十次给游客、外地来取经的人演示狍皮技艺,熟皮子,做皮活儿。她从来都耐心认认真真地做从不计较报酬。

此处【插入孟兰杰女儿、孙女的同期声】

在省非遗中心的重视和支持下,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为各类非遗项目开展了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插入非遗中心领导相关镜头】爱辉区政府从2013年至今,在新生乡举办了50多期鄂伦春族狍皮技艺培训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插入办班的几组镜头】

画外音:

 孟兰杰老人满怀感激之情地说,自从狍皮技艺纳入非遗保护项目之后,我很感谢政府和你们非遗中心的人。把我评成了国家级传承人,真是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在我有生之年一定不辜负鄂伦春族人和非遗中心的领导和专家们的厚望,把我掌握的狍兽皮技艺,传给子孙后代。【插入展示孟兰杰获奖证书等镜头】孟兰杰动情地说,今年给省非遗中心做的其哈密、狍头帽、手套还有狍皮大衣,听说要摆在黑龙江省非遗中心的博物馆里,真高兴呀!

画外音:

鄂伦春族狍兽皮独特的手工艺制作技巧,凝结着鄂伦春人炽热的民族情怀,他的祖先创造的兽皮纹饰艺术,已经延伸到现代少数民族服饰上,他的精湛技艺和作品,极具收藏和实用价值。我们对这一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对鄂伦春民族文化、民族感情的一种尊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活跃民间手工艺传承活动,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事业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我们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优势,多方式、多渠道的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北方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把一颗颗璀璨厚重的“活化石”,镶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里

2017年10月15日初稿于刺尔滨河畔  2017年10月28日定稿于哈尔滨